关键词 |
福建会馆款瓷器鉴定,上海瓷器鉴定,宋汝窑瓷器鉴定,鉴定瓷器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除了覆烧外,宋代汝窑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很特,如故宫旧藏的宋汝窑天青釉盘,盘的型体古朴端庄,盘底撇足,裹足支烧,底部有五个细小芝麻状的支烧痕,撇足的弧度和底足施釉的厚度非常到位,充分表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巧,是宋汝官窑瓷器的代表作。现代仿品比较多见,但有的仿品胎体过厚或撇足施釉过厚,支钉痕粗,没有汝窑撇足的弧度;也有的仿品胎体薄,撇足弧度较大,施釉又过薄,可见宋汝官窑圆器的底足工艺是很难仿制的。
清雍正 天蓝釉琮式环耳瓶
古陶瓷中的方形器也是值得注意的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古陶瓷中,常见四方、六方、八方、委角等多种型体,工匠制作时多为人工拍打泥片,然后粘接成型,器体线条、棱角都很自然、圆润。而现代仿古瓷方形器型体的线条,边线垂直,棱角清晰,显得非常规正,比如清雍正天蓝釉琮式环耳瓶和仿清康熙黄釉刻花象耳四方瓶,两件器物从型体线条上就能鉴别出它们的差异。
古瓷器底足鉴定之“敲底”“敲底”,见于道光时钧红,由于其釉肥厚,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。为使其分开,只好人工敲开,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。但尽管如此,由于年代较长,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,且手感平滑。
古瓷器底足鉴定: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唐 越窑 底部垫烧痕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元 底部乳丁元 挖底旋明 跳刀 乳丁明 垫沙 糊米底明 粘沙明 跳刀痕清 康熙 缩釉见胎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