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别名 |
古代仿古拴马桩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的民间石刻艺术品,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,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“”。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,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,一般通高2—3米,宽厚相当,约22—30厘米不等,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,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,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,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,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,人们称它为“庄户人家的华表”。
马、驴、骡在北方地区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,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越多,所需的马匹也就越多,所以在北方农民的心里,拴马桩又是富裕的象征和标志,这也是大批的拴马桩能够产生和保存下来的重要的心理因素。在陕西渭北地区所见到的拴马桩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和缩影。拴马桩不仅具有拴系马、牛等牲畜的实用功能,还因其置于富户人家的大门两侧,成对或成排状,从而与门前建筑互相映衬,成为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,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。拴马桩一般高2米左右,宽厚相当,约22~30厘米不等,特别高大粗壮的,高可达3米以上,尤其是雕刻精美的被誉为“看桩”、“望桩”或“样桩”,堪称庄户人的“华表”。
拴马桩石雕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,其雕刻技法融圆雕、浮雕与线刻为一体,从现存的拴马桩实物看,其动物造型以狮子为主,而人物造像则有人骑狮子、仙女献桃、道教八仙等,涉及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和传统剧目等内容。在块块普普通通的青石上,民间艺术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发挥得,从而使拴马桩石刻既成为民间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,又成为乡土文化 中亮丽的风景线。
拴马桩造型多样,风格特。其通体可分为桩顶、桩颈、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。桩顶为圆雕造像,其造型样式甚为丰富多彩,大体有猴、狮人、人骑兽和多人组合五种类型。有寿星、和尚、仙童等神话传说中的角色,也有群雕形式的戏曲、文学形象,还有多角度反映乡村人民生活情态的作品,其中表现人物的类型尤为。在人物造型中,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多。其人物神态生动逼真,有的喜笑颜开,有的和祥慈善,有的冷峻凶恶,有的沉静安逸。其人物姿势或俯身前冲,或扭头仰视,或驼背卷耳,或自然端坐,或身驱斜倚,或踩球挂铃,千姿百态,栩栩如生。骑兽者以青壮年为主,也有老人与孩童,跨下之兽以狮居多,也有马、麒麟、大象等,骑兽者多架鹰、背负大山、肩爬猴子、蟾蜍等动物,还常表现出人与兽亲昵的关系。骑士头上有戴盔或戴螺式尖小帽、尖顶帽、圆顶帽、圆斗式“喇嘛帽”,以及缠帕、留长辫等不同样式;身上装束则有披甲、穿皮袍、单衫或阔袖长衫等;手中有执鞭、托瓶、拿烟斗或徒手捉狮耳、单手扶帽沿等。不骑兽的人物造像见到较多的是坐在石鼓上或莲花上的儿童,次为戴毡帽抱乐器的乐师。多人组合的桩顶造像也出现有妇女、老人和幼童,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。桩颈为顶、耳之间的联结部,常处理为双层。上层作圆鼓形,带四桩的阁形或花瓣形等,以承托主体造像;下层常在方柱体坯上刻画出浮雕,有鹿、羊、马、花鸟、云水、彩带等图样。桩身多为四棱柱形,素面净身,有的在前、左、右三面布有竖条状浮雕图案,常见的有缠枝花、卷草、云水纹等。桩根为尾根部,呈楔形,常埋入地下70至100厘米。
整个拴马桩以上下等粗的方坯条石錾琢而成,桩头至桩根浑为一体,桩顶造型也很注意体积上的紧凑,往往在狮、猴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为穿系缰绳的通孔。从而使整个拴马桩气势非凡,直挺挺、硬戳戳,岿然生根,格外坚实有力。
拴马桩也称望桩、样桩、看桩。拴马桩是民居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,拴马桩是庞大的村落建筑的附属小品,拴迎祥纳福的“风水墩”。拴马桩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,拴马桩是民族融合的产物!
最近来访记录